“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生活


(资料图)

不久前,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一段关于“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表态引起舆论密切关注。“小修小补”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面临成本和管理的诸多难题,往往引发争论。我国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为街头“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生活“肌理”提供了重要契机。

多年来,缝衣修鞋、街边零售“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刚需”,上了年岁的民众记忆中的“小修小补”往往和别样的情绪挂钩,承载着一份联系往日岁月的情感。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一度从身边消失,呼唤“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声音从未停歇。

“小修小补”一度淡出居民视线,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坊间对这一现象的描述,殊不知这背后不仅有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也经历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迭代变迁;不仅有“小修小补”业态自身利润微薄,市场空间小,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变化冲击的原因,也有这种业态与城市管理理念持续变化之际彼此不相适应的矛盾。可以说,“小修小补”当初的淡出,和如今对其回归的呼吁,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阶段不同、居民的需求变化、人工和租金成本变化、城市管理理念的变化更新都密切相关。

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当下,让更多从事“小修小补”的劳动力有序进入社区便民服务体系,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涵盖了“小修小补”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对城市商业“毛细血管”的完善,这一端连着广大百姓,另一端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挥着推动便利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以及服务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功能。在新时期,做好相关规划设计,让传统的“小修小补”成为城市商业有机组成,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内容。

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解决的正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便民生活圈建设相对滞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对社区商业搭载多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此次《意见》鼓励“一店多能”,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等项目,通过跨界经营提高便民服务能力。

作为城市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商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更承载了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使命。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小修小补”在新时期的重要升级带来的服务功能会更加全面,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会不断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