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搜:中药材"涨"声不断 破解供给难题需多方合力
近期部分药材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安宫牛黄丸及片仔癀的主要成分——天然牛黄价格已涨超90万元/公斤,沙苑子、鸦胆子、牡丹皮、紫菀等药材涨幅也近乎翻倍。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供给端仍存在规模化不足、野生资源枯竭、质量控制缺乏等问题,部分中药材价格仍处在上涨通道中,而一旦市场对此形成一致预期,导致囤积居奇、炒作盛行,又会进一步放大价格波动。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汇聚多方合力,方能有效解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价格波动整体趋缓
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中药材综合200指数站稳3000点,与2022年12月底相比,涨幅近5%。从过去的一周(3月5日至3月11日)来看,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监控的2650个品种(包括相同品种不同品规不同产地,下同)中,上涨品种数90个,下跌品种数54个,其余品种价格走平。
药材价格大涨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灾害、市场需求量增加等。2022年底,中药材价格就有过一轮明显的上涨,缓解感冒症状类药材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攀升。近期涨价的品类中,根茎类、果实籽仁类的中药材占比较多,占比分别为52%和31%。
记者采访了解到,整体而言,2023年中药材原料价格异动情况相比2022年已有明显减少,一方面由于此前中药材原料价格波动明显,采购商家持谨慎态度,拿货更看重实际消化能力,市场心态开始趋向理性。
“之前防疫类原料产能大增,商家以及生产企业普遍认为其风险系数偏高,对原料的需求多以实际性需求为主,盲目囤积现象已经相对减少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部分中药材原料产能过剩情况正在显现。某从业多年的药材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尽管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中药生产企业开始通过自行种植或同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的方式,来获得上游主要的中药材资源,但其占市场整体的比例依然偏低,“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情况依然屡屡发生。
当市场上某种中药材价格比较高时,一些药材种植户选择种植该类中药材,可中药材成熟往往需一段时间,若供应量突然增加,需求量却变化不大,“药贱伤农”的局面便不可避免。
药用动物资源供给不足
各类中药材中,植物类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而动物类中药材价格却有不少持续上涨。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的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其中药用动物近2215种,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8%。动物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有资源广、活性强、疗效好、效益大的特点,在中药材原料消费市场有着巨大潜力和重要地位,在临床上的作用和功效也无法替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野生药用动物资源加速枯竭。从2000年至2020版《中国药典》,动物类中药材收载比重已由原来的9.47%下降到5.43%。然而,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成药制剂共计1491种,依然包含了动物类原料制剂共有342种,占比达22.94%。
在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监控的2650个品种(包括相同品种不同品规不同产地)中,动物类中药材有105种。其中,原料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的有蛤蚧、海螵蛸、石决明、蜈蚣、桑螵蛸等71种,占比67.62%;主要来源于家养资源的有僵蚕、蚕茧、阿胶、五谷虫等25种,占比23.81%;野生资源和家养资源均有供应的有鱼鳔、珍珠、麝香、牛黄、龟甲等9种,占比8.57%。
此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表述,引发各方对蚯蚓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蚯蚓又名“地龙”,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根据《中国药典》记录,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用。现代研究也表明,蚯蚓对缓解抽搐、高血压等症状也有很大帮助,而且是生产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在流向上,蚯蚓大多进入制药企业。
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强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物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成为业内日益重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破局仍需多管齐下
“纯天然的原料供给不足,当然会导致市场需求极为稀缺。”某上市中药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例如,作为安宫牛黄类产品的核心原料,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每年的市场供应量仅能满足市场10%至15%的需求。
植物类中药材亦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决定了其药性的情况。目前,中药材原料种植主虽也有规模化种植,但整体上仍是小农经济模式,存在道地药材不同产地混种的情况。此外,部分中药材仍需野生采摘,中药材的质控与溯源仍是长路漫漫。
“家养技术发展仍有瓶颈,导致大部分品种仍需要由野生资源供应,无形中加快了野生资源的枯竭速度。即便突破技术瓶颈,不少品种家养成本仍居高不下,家养规模仍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无法规模化养殖。不论动物类药材还是植物类药材,都是这个道理。”上述受访药材经销商向记者透露。
“龙头企业坚持使用天然原料,无疑会受到原料成本大幅增加的压力。从另一角度来看,人工牛黄和人工麝香的科研和开发已开展了几十年时间,技术日益成熟。”上述受访人士认为,在天然来源无法保障的情况下,生产企业理应未雨绸缪,开展天然来源的人工替代工作,适应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例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人工培育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然原料供应不足造成的市场空白,目前该人工培育品的市场占有率接近90%。
关键词: